背景:
乐伐替尼已经成为晚期肝细胞癌(aHCC)患者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近几项现实世界的研究似乎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在病因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乐伐替尼在不同人群中进行进一步的实际研究,比如在中国。
目的:
研究乐伐替尼在现实情况下对中国H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这是一项多区域回顾性研究,涉及接受乐伐替尼单药治疗的aHCC患者。使用实体瘤1.1版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记录基线特征和不良事件(AEs)。
结果:
总共纳入了54例接受乐伐替尼单药治疗的HCC患者进行最终分析。客观缓解率为22%(n=12),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68天;然而,92.8%的患者发生了AEs。多因素分析显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危险比(HR)0.465;95%置信区间:0.23—-0.93;P=0.031],门静脉肿瘤血栓(HR0.38;95%置信区间:0.15—-0.94;P=0.037)和Child-Pugh分类(HR0.468;95%置信区间:0.22—-0.97;P=0.042)是影响PFS的显著因素。计算包括甲胎蛋白在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下降的敏感性(56.7%)和特异性(83.3%),以预测肿瘤缩小。基因测序也为乐伐替尼作用相关的潜在基因突变特征提供了见解。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III期REFLECT研究的证据。该中国样本中大多数患者并发乙肝病毒相关HCC。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基线特征、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和基因测序可能是预测乐伐替尼反应的关键。应当开展进一步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纳入更多的基础医学措施。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仍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841000例新发病例和782000例死亡。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被认为是晚期肝癌(aHCC)患者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法。针对aHCC患者的全身疗法正在迅速改变,一些新药物在III期试验中显示出了临床疗效。
REFLECT试验比较了索拉非尼和乐伐替尼,并设定非劣效性标准作为分析终点,发现使用乐伐替尼的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与使用索拉非尼[3]的患者相似。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发现,乐伐替尼显著改善了所有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进展时间(TTP),特别是在亚太亚组。基于这些发现,乐伐替尼已在全球获得批准,并已成为aHCC患者的替代一线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往往与现实世界的研究相冲突,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控制的性质和限制。因此,乐伐替尼单药治疗的有效性有待临床证实。迄今为止,Obi等人发现乐伐替尼的早期治疗应答率在16例小样本中达到40%。在日本进行的一项涉及37名参与者的多中心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12周的ORR为32.4%,疾病控制率(DCR)为70.3%。
然而,努力在避免副作用的同时最大化效率被证明是困难的。最近,在2019年,Sasaki等人建议乐伐替尼应用于肝功能相对良好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更有能力接受足够的相对剂量强度,从而显著影响客观反应。乐伐替尼的剂量通常由患者的体重决定,在一项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中,Eso等人发现,60天的传递剂量:强度/体表面积比可以是治疗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研究发现乐伐替尼单药治疗与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相似,乐伐替尼在血管正常化方面的治疗作用可能更有利于TACE的治疗。因此,TACE联合乐伐替尼可能对aHCC患者产生更有利的结果。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人口;然而,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有一些不是那么细微的差异。例如,全球50%以上的HCC患者发生在中国,其中76%的患者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在REFLECT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乐伐替尼的疗效在病因亚群之间并不相同。
因此,在制定指南之前,必须对中国大量伴有并发症的HCC患者进行检查,比较其差异。乐伐替尼(乐卫玛)于2018年9月在中国正式获批;然而,专门针对这一人群在现实世界条件下的研究并不容易得到。众所周知,日本的HCC患者通常也伴有HCV感染,但在中国人群中显然不是这样。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乐伐替尼在现实情况下对中国肝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还试图利用基线特征、肿瘤生物标记物和基因突变进行预测,从而将基础医学研究与更高水平的证据结合起来。该新方法旨在建立一个证据基础,指导临床医生,并深入了解乐伐替尼的疗效。详情请扫码咨询: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