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靶向治疗的迅猛发展,靶向药物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因为靶向药物副反应小,口服方便,病人生活质量高。但是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耐药,这是肿瘤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最先应当明确的是何种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基因突变状况,进而确定后续治疗方案。例如,一代TKI药物治疗失败以后,可能有50%左右的病人会出现T790M突变,确认出现T790M突变后,我们就可以选择三代TKI奥希替尼来进行治疗,这样能够使病人最大获益。
尽管我们的检测技术已经很先进,但仍有很多耐药基因没有被发现,或仍有一些基因没有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我们检测之后发现了基因突变却没有适合的药物,可以选择参与临床研究或通过化疗药物来进行治疗。有的病人通过化疗药物的治疗后,耐药机制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还需要动态观察病人的基因变化情况,此时动态监测是非常需要的。
从影像学、临床症状的角度来看,我们把疾病进展分成快速进展和缓慢进展,此外还需要分辨是肺部的原发灶进展,还是出现了肺外的进展,比如出现脑转移、肺转移等,根据临床上不同的情况,我们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一般来讲,如果肺部原发肿瘤控制良好,出现了脑转移,那么我们会考虑到靶向药物在脑部的有效浓度不足,则可以继续用靶向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同时在颅脑加上局部治疗,如放射治疗等。如果病人是肺部的原发病灶进展,我们则需要考虑更改治疗方案,如果进展缓慢,病人自觉症状良好,可以为病人使用免疫治疗,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没有基因变化,也可以考虑在原有靶向药物基础上,再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或者在免疫治疗基础增加剂量等。
总体来说,靶向药耐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别对待,不断探索耐药机制,才能最终使病人获益。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www.kangantu.org/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