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病 (ILD) 是吉非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我们检查了接受吉非替尼(Gefitinib)治疗的韩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药物诱导的 ILD 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
材料和方法
对 2002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在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开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可能的肺部不良反应。研究人员独立审查了患者的医疗记录,以确定肺毒性的原因。
结果
在评估的 1,114 名患者中,128 名患者(11.5%)在服用吉非替尼后出现肺部不良反应。98 名患者 (8.8%) 发生感染并发症,15 名患者 (1.3%) 发生 ILD。15 名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患者中有 9 名 (60.0%) 经历了致命的临床病程,符合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 4 级 (n=3) 或 5 级 (n=6)。在多变量分析中,基线时较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 (≤ 3.0 g/dL) 与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的发展显着相关(优势比,3.91;95% 置信区间,1.20 至 12.71)。
结论
韩国 NSCLC 患者中吉非替尼(Gefitinib)诱导的 ILD 发生率与全球报道的相似,但低于日本人群报道的值。ILD 通常是吉非替尼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并且 ILD 的发展与较低的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显着相关。
当临床怀疑 ILD 时,所有患者立即停用吉非替尼。这些患者均未再次接受吉非替尼治疗。两名患者在 ILD 好转后接受了化疗。一名患者接受培美曲塞治疗,另一名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疗。接受厄洛替尼治疗的患者在发生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后 3 个月开始用药。她接受了 1 个月的厄洛替尼治疗,但由于胸部 CT 上新出现的双肺多灶性斑块磨玻璃混浊而不得不停药。微生物学检查,痰肺孢子菌聚合酶链反应阳性,静脉给予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和类固醇治疗。肺孢子菌肺炎发展后,
12 名患者 (80.0%) 接受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吉非替尼(Gefitinib)诱导的 ILD。平均剂量最初相当于 0.87 mg/kg/天甲基强的松龙,然后逐渐减量。在 15 名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患者中,9 名患者 (60.0%) 出现致命的临床病程,6 名患者 (40.0%) 直接死于 ILD。其他三名患者 (20.0%) 在停止药物或类固醇治疗后从可能致命的 ILD 状况中恢复。然而,两名患者发生了院内呼吸道二重感染,并且不受控制的感染导致了他们的死亡。一名患者在普通病房观察时因不明原因的心脏骤停而死亡,因为在类固醇治疗后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有所改善。ILD 发病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7.10 周。
我们比较了 ILD 致死和非致死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变量,发现致死组中的患者在较短的吉非替尼给药中位时间后发展为 ILD,并且在 ILD 时具有较低的平均 SpO2和较低的白蛋白水平发展比非致命组。然而,致命和非致命组在潜在合并症、肺部疾病、既往癌症治疗类型、从 ILD 发作到停止吉非替尼或皮质类固醇给药的时间间隔以及甲基强的松龙剂量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吉非替尼(Gefitinib)被认为是一种可接受的安全口服药物,因为与其使用相关的最常见毒性是轻微和自限性的,例如皮肤毒性和腹泻。然而,吉非替尼治疗期间 ILD 的发展是一种药物相关的毒性,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2003 年,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对 50,000 名接受吉非替尼的患者进行的分析报告称,全球 ILD 发病率为 1%。值得注意的是,据报道,日本人群中 ILD 的发病率在临床试验中介于 2.4% 和 5.4% 之间。在其他亚洲研究中,ILD 的发病率也超过了全球发病率;在台湾患者中,据报道为 2.3%。然而,我们研究中 ILD 的发生率为 1.3%,与世界范围内报告的数值相似。这远低于其他亚洲人群的报道,包括对日本和台湾患者的研究。
总之,吉非替尼(Gefitinib)诱导的韩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ILD 的发生率与世界范围内的报道相似,但低于日本人群报道的数值。基线时较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 (≤ 3.0 g/dL) 是吉非替尼诱导的 ILD 的唯一预测因素。ILD 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注意吉非替尼诱发 ILD 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中。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