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雷利度胺(来那度胺)的作用机制覆盖了肿瘤杀伤和免疫调节,但它并非“万能药”,对不同的细胞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了解其主要的作用靶位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药物、也为靶向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2012年<Cancer Cell>发表文章,发现了雷利度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中的结合底物IRF4蛋白,很好解释了药物对于GCB亚型和ABC亚型疗效的明显作用差异。
其中,GCB亚型的淋巴瘤对雷利度胺反应迟钝,而ABC亚型对药物敏感。ABC亚型的DLBCL细胞恶性克隆的增殖主要取决于两条信号通路,一是增殖通路:核因子NF-k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导致B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其上游两条相关信号通路:BCR信号通路和MYD88突变信号通路;二是凋亡通路干扰素(IFN)信号通路抑制。
雷利度胺可以通过泛素化降解IRF4,抑制NF-kB活化同时解除IRF7对IFN通路的抑制,共同作用下诱导ABC亚型的B细胞恶性克隆凋亡。文章结尾还指出:雷利度胺的结合底物IRF4与BCR信号通路关联,提示了可能与BCR通路抑制剂(BTKi)存在协同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上,三种免疫靶向药物(雷利度胺+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导致1+1+1>3的协同作用。
详情请访问 肿瘤 http://www.kangantu.org/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